01总体框架与目标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建设通知》),该《建设通知》面向国家级零碳园区的建设,对应2024年底政府工作报告建设一批零碳园区,《建设通知》要求每个地区最多申报2家,据当前文件显示截止到8月22日,核心指标显示要求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园区,园区申报也可以是新建园区,强调出国家对于零碳园区的重视和入门要求,政策面向于全国各地工业园区的建设实施,强调“建设指南”属性,并提供具体操作路径和指标。在标准的结构设计方面,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南采用了"建设内容+指标"的框架体系,围绕用能结构、产业优化、资源集约、基础设施、先进技术应用、运营管理、绿色低碳创新等建设内容,并且配套设置了具体的建设要求和量化指标。这种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其实用性导向,特别是在附录部分提供了详尽的指标解释及计算说明,如能耗碳排放、生产碳排放等关键指标的计算公式和数据来源,为园区管理者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引。
02重点任务:
(一)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鼓励参与绿证绿电交易,探索氢电耦合开发利用模式。推动园区积极利用生物质能、核能、光热、地热、工业余热等热能资源,实现供热系统清洁低碳化。探索氢能、生物质等替代化石燃料和原料。
(二)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推动园区建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企业能效碳效诊断评估,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和日常监管,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设备。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三)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鼓励园区加快自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布局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探索以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的“以绿制绿”模式。支持高载能产业有序向资源可支撑、能源有保障、环境有容量的园区转移集聚,探索深度降碳路径。
(四)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统筹规划园区及企业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促进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健全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余压余热余冷、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
(五)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推动新建建筑按照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完善园区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快运输工具低碳零碳替代。
(六)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支持园区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探索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机制,围绕低碳零碳负碳先进适用技术打造示范应用场景,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解决方案。
(七)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支持园区建设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强化园区及企业用能负荷监控、预测与调配能力,为碳排放核算、源网匹配调节、电力需求侧管理、多能协同互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工作提供支撑。
(八)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支持地方政府、园区企业、发电企业、电网企业、能源综合服务商等各类主体参与零碳园区建设,围绕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给消纳探索路径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园区以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形式参与电力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电力系统稳定性。
03保障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零碳园区建设。支持园区引入外部人才、技术和专业机构,服务企业节能降碳改造、碳排放核算管理、产品碳足迹认证等。探索对零碳园区多能互补、多能联供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制度。强化用能要素保障,在零碳园区范围内创新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模式,探索实施区域审批或项目备案。加强新建园区、新能源电源、供电设施等用地用海要素保障。
04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持续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创新,在试点探索、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积极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各地区推进工业园区低碳化改造,推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建设零碳园区。国家能源局指导各地区加强零碳园区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建设和改革创新,推动园区供用能模式变革。各地区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本地区工业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门等结合实际抓好工作落实。
(二)组织园区申报。在综合考虑能源禀赋、产业基础、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减碳潜力等因素基础上,各地区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本地区工业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门等推荐有条件、有意愿的园区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基本条件见附件1),并指导园区综合分析项目可行性,测算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按要求编制申报书(大纲见附件2)。各地区推荐园区数量不超过2个,于8月22日前将推荐园区名单及建设方案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
(三)扎实开展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对地方推荐园区的建设方案进行审核,统筹考虑产业代表性、综合示范性、碳减排潜力等因素,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对于纳入建设名单的园区,各地区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工作指导,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各地区可结合实际开展省级零碳园区建设。
(四)加强评估总结。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期满后,由省级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自评估。自评估符合要求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评估验收(指标体系见附件3),通过评估验收的园区正式成为国家级零碳园区。各地区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方面及时掌握本地区零碳园区建设进展,并总结经验
05指标分析:
在指标设计层面,《建设》旨在通过明确的核心指标和引导指标推动园区低碳转型,实现国家减碳目标。
核心指标聚焦单位能耗碳排放,根据园区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划分不同标准:
0.2吨/吨标准煤(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0-100 万吨标准煤的园区)
0.3吨/吨标准煤(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大于等于100 万吨标准煤的园区),体现了对高能耗园区的差异化和高标准的要求,确保减排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引导指标则从多维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清洁能源消费占比≥90%,直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既增强从化石燃料过渡至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又可以将园区范围二的排放大幅度降低;
园区企业产出产品单位能耗需达到二级能耗限额标准,推动能效提升,从而间接的降低了园区产品的碳足迹;
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工业用水的高利用率(≥80%)以及余热余压利用率(≥50%)则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贯彻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
文章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 家 能 源 局